
一所高校的建筑学院院长在会议上崩溃大哭,他倾注半生心血的学院即将被撤销。这个曾经年招千人的热门学院,如今只剩200余名新生,这一幕正在全国多所高校上演。
一所高校的建筑学院院长在会议上崩溃大哭,他倾注半生心血的学院即将被撤销。这个曾经年招千人的热门学院,如今只剩200余名新生,这一幕正在全国多所高校上演。
“去年毕业生还有三十多个没找到对口工作,这家企业能保证学生毕业有岗位吗?”华北某非双一流高校的建筑学院院长在会议上发出绝望的质问,随后忍不住崩溃大哭。这场会议本应是讨论学院的“救命方案”,却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这所学院曾经的辉煌还历历在目——最高峰时一年招生超过1000人,毕业生不愁找工作。而如今,只剩下200多名新生的惨淡现实,还有那些入学后就忙着转专业的学生。
01 黄金时代:从状元之选到无人问津
十年前的建筑专业,可谓是风光无限。
展开剩余88%有人统计过2007-2016年间各地高考状元填报最多的专业,建筑学位列第五,状元数量与电子信息类专业相当。
在每年的高考招生中,建筑专业的分数线也远超许多其他专业,成为众多学子争相报考的香饽饽。
那时的建筑专业,承载着无数学子的梦想。他们幻想着自己笔下的设计能化为现实中的地标建筑,渴望成为下一个贝聿铭或安藤忠雄。
房地产行业的蓬勃发展,更为建筑学子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和丰厚的薪酬待遇。
然而,黄金年代终究还是过去了。
02 寒冬降临:行业变革引发专业危机
建筑专业的寒冬,源自行业的深度调整。
随着我国城镇化进入新阶段,房地产市场收紧,建筑行业早已悄然入冬。
大环境对建筑学专业的震荡拉开大幕。
行业需求端萎靡、人才供给端过剩,必然导致建筑专业就业比例下降。从2019届到2023届,建筑专业本科毕业后从事该行业的人数占比明显下滑,五年来的降幅高居第二,仅次于教育行业。
曾经挤破头都要进的设计院,变成了吃人的血汗工厂,偶尔传来某院同行猝死在工位的新闻。看着镜子里过劳肥和日渐头秃的自己,越来越多的建筑人无奈选择转行以自救:“我不是不爱建筑学了,我只是不爱这个行业了”。
03 数据说话:建筑专业的残酷现状
建筑专业的衰落,在招生和就业数据上体现得淋漓尽致。
以地狱级高考难度的河南省为例,代表专业最高水平的“建筑老八校”,除清华大学外,最低录取名次全部下跌。
相较往年,天津大学、重庆大学在河南的最低录取位次掉落三千多名,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更是暴跌一万多名。
不仅准大学生们避之唯恐不及,已经入读的新生们也集体逃离。
武汉大学2024级建筑学专业,不少新生选择了转专业,最终导致该专业只剩下4名学生,而这个专业从教授到讲师就有20多人。
毕业生对建筑行业的热情一再降温。
据麦可思《2024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》,近几届建筑专业本科生毕业三年后和五年后的平均薪资涨幅都很小,甚至有下滑趋势。
更别提有的是公司在降薪裁员。
04 高校应对:撤退、转型与自救
面对建筑专业的寒冬,各高校采取了不同的策略。
不少高校选择直接撤退。华南理工大学宣布将开始停招建筑学专业,四川大学大幅裁撤建筑相关的一系列本科专业,中国石油大学也宣布从2024年起撤销包括建筑学在内的9个专业。
清华大学更是直接取消了2024年建筑学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招生。
有高校则尝试通过与企业合作来挽救濒临撤销的建筑学院,但效果甚微。
华北某高校的“救命方案”——与一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,最终被揭穿不过是披着“校企合作”外衣的软件推销。
企业负责人在会上大谈与中铁、中建的“深度合作”,却对老师们最关心的就业保障避而不谈。
还有的高校选择将建筑专业纳入工科试验班进行大类招生,或者抢占风口用AI赋能传统专业。
但这一切都改变不了王牌专业人走茶凉的现实。
05 转型之路:建筑人才的突围方向
在传统建筑岗位日益缩减的同时,一批新的机会正在涌现。
城市更新,是房地产进入存量时代后,市场为建筑类大学生就业打开的另一扇窗。
住建部披露的数据显示,我国城镇现有房屋总量662亿平方米,市政管网达到360多万公里。
若中国城镇存量住房按照每年2%的更新速度,将带动全国每年7亿平方米左右的城市更新规模,涉及700余万套房屋。
建筑人才的就业去向也更加多元。
规划系学生的就业情况,曾经有三个80%定律——80%的毕业生留在长三角,80%的就业去处为规划院,80%的规划工作是“出方案”。
如今,成为规划师的毕业生的比例从绝对多数转变为不到半数。
越来越多的规划学生进入公务员、事业单位等“体制内”岗位,进入文化遗产保护、城市产业策划、投融资咨询等研究及咨询领域,乃至为互联网企业提供地理数据分析评估,为游戏企业构建虚拟场景等。
06 教育反思:专业调整的必然与阵痛
建筑专业的衰落,实际上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必然结果。
从全国范围看,近年来受行业下行等因素影响,部分院校撤销或整合了规划专业。
在程遥(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副系主任)看来,这是教育界从“过热”回归“正常化”的过程。
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的《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(2025—2027年)》,引导建立健全科技发展、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。
在这个过程中,不同高校正寻找各自的转型之路,结合自身的资源与优势,设计差异化教育模式,培养具有竞争力的规划人才。
比如,包括东南大学、哈工大、华南理工大学等“建筑老八校”在内的“规划名校”均不约而同地将城乡规划专业由五年制改为四年制;相反,一些地方建筑类院校则依然坚持五年制。
这种差异化的学制调整,正体现了不同高校对人才培养定位的差异。
07 未来展望:建筑教育的重生之道
尽管面临严峻挑战,建筑专业并非没有未来。
城镇化进入换挡期,城乡规划面临着历史性的机遇和挑战。
虽然少数院校通过联合招生确保一定数量的本科生,但整体生源下降的问题依然存在。
住建部部长倪虹表示,大力实施城市更新、推动“好房子”建设、打造“中国建造”升级版等,为土建类专业学科转型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。
建筑教育的转型,必须紧跟行业变革。
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,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、经济学院双聘教授赵燕菁认为:
“目前城市规划学科变得越来越杂,特别是加入国土空间规划后,知识的体系性被降低。城市规划必须围绕最终需求,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,重组城市规划的知识体系。”
对于仍在建筑专业求学的学子,赵燕菁也给出了建议:“随着城市增量停止,城市规划的问题变成如何管理存量。对于规划专业学生,谁先完成知识的更新,谁就会率先进入就业的蓝海。”
从2007-2016年间高考状元热门选择的第五名,到今天多所高校撤销相关专业,建筑专业的由盛而衰不过短短十年间。
时代的洪流从不为任何人停留。
那个在会议上崩溃大哭的院长,他的眼泪不仅是为自己而流,也是为一个时代的结束而流。
但危机中也孕育着新的机遇——城市更新带来的数亿平方米改造市场,智慧城市创造的新岗位,以及AI赋能带来的行业重塑,都为建筑人才指明了前路。
在这个变局中,能活下去的不是最强大的物种,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物种。
发布于:上海市欣旺配资-免费配资炒股-股市炒股杠杆-股票在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